无形的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并且血管壁长期承受着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根据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

诊室血压是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

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 mmHg(数值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表示),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关于高血压的发病病因,是全世界科学家在不断探索的难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既往将这类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这个名称已经成为过去式,目前统称为高血压。

在表现为高血压的患者中,5%是由于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血压升高,这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可通过治疗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而得到根治或改善。

基本病因

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确,更多谈及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就会增大。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

对于中重度年轻高血压患者若其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差时应考虑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是否存在以下疾病而导致的血压升高。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内分泌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

心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缩窄等;

颅脑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其他原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药物等。

诱发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为习惯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高钠低钾饮食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普通人每天钠盐摄入量为5克,而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钠盐摄入量为8~15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钾的摄入量为3.51克,而我国人群每天钾的摄入量只有1.89克。

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
1.16~1.28倍。


过量饮酒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中约 5%-10%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过量饮酒包括危险饮酒(单次饮酒量:男性41-60 g,女性21-40 g)和有害饮酒(单次饮酒量:男性60 g以上,女性40 g以上)。


长期精神紧张
人在紧张、愤怒、惊恐、压抑、焦虑、烦躁等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研究显示,精神紧张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左右。

体力活动不足
我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普遍缺乏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 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近年来,大气污染也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与高血压发病可能相关。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感觉不到任何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就已发生了无症状的其他疾病,这就是通常说的靶器官损害,所以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其实,高血压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太特异的症状,比如头部胀痛、阵发性眩晕、胸闷不适、四肢麻木等,这时患者及接诊医生都要警惕是不是早期高血压的信号。

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或有高危因素的人,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预防措施主要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非高血压人群以及血压稳定控制在目标水平的患者,每周应至少锻炼5天,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中任一项,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有氧运动和75分钟的强化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要经过专业评估。

注意减压或避免压力。制定管理压力的策略,可以帮助控制血压。

戒烟
吸烟会升高血压,戒烟可降低患高血压、心脏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健康饮食
应避免大量摄入酒精、药物以及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更多饮食细节请阅“日常生活管理”中详述。

特殊注意事项

坐飞机出行
高血压患者并不是不能坐飞机,而是要更多注意自己的血压状况。当飞机安全飞行的时候可尝试站起来走动,避免过多进食含盐高的小零食、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剂。出行时,需随身携带降压药以备不时之需。

性生活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已高于常人,性生活过程中血压会进一步增高,因此有必要将性生活控制在生理需要的最低限度,避免过度。若出现胸痛、头痛、头晕、气促等现象,应立即停止。

妊娠
患高血压的女性妊娠后,很容易合并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威胁胎儿和母体的健康。建议高血压女性患者在备孕前需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一方面要控制血压水平达标,另一方面要调整为服用安全的药物,在获得医学评估许可后方可开始妊娠,并在妊娠期间非常谨慎,密切监测血压,以保证妊娠成功率。

献血


献血时注意血压须低于180/100 mmHg。临床诊断高血压并不代表不符合献血资质,但献血并不能缓解高血压。